- 鷹飛國際 >
-
走進美國 >
-
美國稅收 >
- 當前位置
關于美國稅制的演變歷史沿革分析
2018/12/04 來源:http://www.ylhjt.com.cn 編輯:Administrator
美國稅收制度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關稅為主體的間接稅階段,以商品稅為主體的復稅制階段和以所得稅為主體的復稅制階段。
(一)以關稅為主體的間接稅階段(1783-1861)
在1783年美國宣布正式獨立之前,由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國會沒有憲法賦予的課稅權,因此無法在美國建立一套統一的稅收制度。1787年,美國成立聯邦共和國,通過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聯邦政府擁有獨立的課稅權,各州將進口關稅讓渡給聯邦政府,作為聯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新憲法還規定聯邦政府可以課征酒稅等間接稅,而各州政府主要課征財產稅、人頭稅等直接稅。這樣,一套以關稅為主體的間接稅體系開始在美國建立起來。
美國關稅制度幾經更改,稅率不斷提高,到1861年平均稅率已達24%左右,其所組織的收入約是其他財政收入的5-----10倍,關稅成為這一時期美國稅收制度中最重要的稅種。
(二)以關稅為主體的間接稅制向以商品稅為中心的復稅制轉化階段(1861-1913)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為了籌措經費,經國會通過,聯邦政府開始對年所得在800美元以上的個人征收3%的個人所得稅。1862年,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了修改,規定對超過1萬美元的年所得,稅率提高為5%,從而使個人所得稅稍具累進性。戰爭結束后,個人所得稅遭到了納稅人的一致反對,1872年,個人所得稅法被廢止。從1861年到1913年,美國絕大多數的聯邦稅收收入仍來源于間接稅,其中關稅與國內貨物稅的比例幾乎相等。特別是聯邦政府從1861年起,擴大了國內消費稅的課征范圍并提高了稅率,使關稅收入歷史性地退居次要地位。1913年,美國憲法修正案重新恢復開征所得稅,從而逐步確立了以商品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框架,所得稅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三)以所得稅為主體的復稅制階段(1913-?)
1913年是美國稅制從商品課稅為主走向所得課稅為主的分界線。但此時,所得稅的納稅戶僅占全國總戶數的1%,其收入占聯邦稅收的比重也僅為5%。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急劇增加軍需,所得稅作為良好的籌資工具開始發揮作用。1913年所得稅收入只有0.35億美元,到1920年就達到49億美元,7年間增加了100多倍。戰后,所得稅不但沒有削減,反而呈上升趨勢,至1927年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達到64%。
1943年制定的(現行付稅法)又從立法角度確立了凡有收入,必須納稅的付稅原則,從而使所得稅的稅基不斷擴大,所得稅稅種也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