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飛國際 >
-
新聞動態 >
-
L1簽證新聞 >
- 當前位置
美國的再工業化選擇
2013/01/28 來源:http://www.ylhjt.com.cn 編輯:m_e6f5e5
法國《回聲報》不久前發表卡爾·德梅耶爾撰寫的文章稱:美國進入再工業化階段。
文章說,荷蘭國際集團的分析師們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標題讓人眼前一亮———《再工業化革命》。這份研究指出,自最近這次經濟衰退以來,“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生產資料來拉動的,而且在勞動力市場上,工業崗位的增長前所未見。這和我們在以往的經濟周期中所見的截然相反?!痹诋斍暗慕洕芷谥?,“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其實很小,而建筑業則略有一點拖后腿的角色。”
文章認為,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美國工業的恢復。首先是奧巴馬政府為刺激出口所做的一系列努力。美國的出口額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例從1 9 9
5年的9%增長到如今的13.5%。其次,荷蘭國際集團的研究人員堅持認為,這得益于美國工業廉價的能源優勢,尤其是頁巖氣。在工業領域,德國和美國是競爭對手關系。維護德國工業利益的德國工業聯合會經常讓柏林注意這個重要的競爭力因素。在德國放棄核能之后,本來在出口上領先的德國中小企業電力成本升高了。最后一點,曾經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轉移的就業崗位現在正重歸美國。美國新聞界講著大大小小的企業故事,這些企業將生產單位遷回國內,因為實在是對緩慢的貨運、海上運費的增加以及發貨出錯的概率失望透頂。
文章分析說,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紡織業和電子業這種需要進行很多組裝的行業不太會選擇美國。而大型機械的制造商則相反,因為他們要做的工作只是保證自動裝配線正常運行就可以了,而不用把各部分零件組裝起來。越來越多做這行的企業選擇在美國投資,比如通用電氣公司或卡特彼勒公司。它們在美國可以找到熟練工人,也離通常要求短期交貨的客源更近。
另外,正如通用電氣公司的總裁杰弗里·伊梅爾特不久前所解釋的那樣:“現在我們工廠生產中應用的技術含量使勞動力成本成了一個影響相對較小的因素,這和10
年前是不一樣的?!币簿褪钦f,這次再工業化進程并不足以讓失業率有明顯的下降。更何況還有其他問題威脅美國的就業—————白宮密切關注歐元區危機,這場危機使歐洲的需求一蹶不振。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副總裁布魯斯·卡茨日前則表示,制造業對于維持美國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美國政府應當加大對制造業的扶持力度,但美國制造業的復蘇道路將是漫長而曲折的??ù膹娬{,美國聯邦政府尚未形成扶持制造業振興的全面戰略,聯邦政府對于制造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執行和制造業有關政策的是商務部、勞工部、能源部等多個政府部門,從而造成政出多門的局面,美國聯邦政府應當制定關于扶持制造業振興的系統化戰略。